名师点评:高考满分记叙文
记叙文有哪些注意点?曾经有位老师这么说过:记叙,着眼于小人物、小经验、小升华、小智慧。这句话小编觉得是写好继续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刻的体会,小编整理了一些名师点评的高考满分记叙文,让读者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写好记叙作文的关键!
历年高考优秀记叙文评点 沉默的父爱(2007年北京卷)
6岁。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点评:听无声的闲花在落地,看不见的细雨也湿身。大雪无痕,大爱无形,父亲的爱是沉默的,也是浓重的。
写父爱的文章当是海量,这篇考场作文的高明处,在选取贯穿自我成长过程的三个镜头,并定格于父亲的眼神和脚步,以表现父亲鼓励、鞭策和期待的大爱。最后一段写出自己对父爱内涵的感悟,令人心动。
一、三段“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的细节描写是必要的,是极具表现力的。第二段“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的举动似嫌稍过。
末尾写自己的感悟部分也稍嫌不够准确不够到位。从全文看,父爱的特点是“严”是“厚”,“柔和的春风”“淡泊”一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 启示:正如沉默无言情自浓的父爱,客观细腻的描绘也自涵深情。
#p#副标题#e#
浅笑无痕(2007年北京卷)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频频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落,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若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玄重,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不也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与绝决,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予赠,她不求相陪长久,只惜那初见时澎湃于心的炽烈与飘荡于眉间的温存。
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这样的女子太多,只是在他的生命里没有这样的情结。也许于他已是太过,惊艳不过一时兴起,赞誉只是调剂单调的生活。他只是她的过客。
于是,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劝她。于是,她落发,带着浅笑长伴青灯,永陪佛影,一世甘愿。因为她是琴操,因为他是苏轼。只那浅笑飘荡于西湖之上,朦胧之歌者与行人。
“细雨温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或而,在他心里,她只是细雨,只是闲花,荡过眼前终不闻不见。她的浅笑不过是喧嚣之中暗藏的一缕宁静,终究换不来只言片语的提及。 时光易逝,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这般绝决的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相见,到底埋葬了多少黯然的寂寞。
当破晓的光晕袪散西湖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尘灰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所谓的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
浅笑无痕,只留一抹寂寞„„
点评:本文叙写西子湖畔歌女琴操的寂寞悲情,文章不是重复一个现成的故事,而是紧扣文题命意,注入自己的情感参悟,将一段悲情演绎得凄美动人。
不敢言作者亦有如琴操的感情经历,但作者行文时必定将自我幻化于琴操,不然难得如此深切感人。
作者将叙事完全氤氲于抒情悟道中,不事雕琢而尽显文采,让人叹服。 启示:有所谓“饱读诗书气自华”,而这样的美文,必气性才情成就。
提示:更多高考作文集锦 2017高考作文题目预测、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高考作文素材请进入高考作文(http://gaokao.2018.cn/zuowen/)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