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山东2016年高考作文
现在考生普遍怕写作文,因为很多考生审题不会审,导致作文偏题,再有就是考生肚子里墨水不多,无法快速的用语言构思出一篇质量上乘的文章。今天小编通过带大家深度解读2016年山东的高考作文,教大家如何攻克作文这一难题。
行囊已准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选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说说写作分析,在于此题材料的写作方向较明确。
首先审题。
关键词是行囊,隐含的关键词是旅行或前行。可能产生的立意,是背负与前行的关系。发挥的点,人生。
然后破题。
破题即构思文章的整体立意。
根据材料,主要是,行囊中背负物的有用无用。马上能想到的直接立意,便是取舍。
由此可以展开关于取舍的现实辩证分析,即眼前与长远,现实与发展,甚至有用与无用等一系列关系,最后扣上,取舍来源于前行者的视野、志向与责任,不当取舍导致进步或落后,文意已经很完整了。
假如想再深刻点,可以继续破题。
还是根据材料,行囊中背负的是什么?由此来看有用与无用。
人社会背负的两大类:物质与社会关系。后者可以抽象为责任。
背负自我责任、亲情友爱以及社会责任,才是人生行囊。背负物质,只是一次普通旅行。
由此展开,扣上材料。比如,自我努力很快就在高考用到了;对于学生,生存技能暂时用不上;自私的人,想用爱与帮助时,却未曾准备;亲情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每条还可以逐一对照金钱与物质来阐述,立意也很完整。
根据上面两条,还可以综合在一起破题。
这里立意,可以选择,背负的重与轻和前行的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有人觉得,扔掉责任的轻,能在向往金钱的旅行中,高速前行。结果孤家寡人。
有人觉得,什么都不带,旅行最轻松。结果不是旅行,没有方向只有空虚。
有人觉得,什么都要装上,一个都不能少。结果不堪重负,无法前行。
有人觉得,行囊最好是别人准备,自己只管上路。结果走出门就跌跤。
上面任何一条加上现实举例,能说透,然后总结,人背负的行囊决定了他人生旅程的风景与结果,都立意不错。
人背负的行囊(即人的取舍)决定了人生旅程的风景与结果。不错的高考作文,都或多或少,会涉及这点。
这篇分析,重点不在如何写此题是正确的,也不是规定只有这几种立意,重点在讲方法。方法的重点是,先在自己的文字中设置矛盾,然后围绕现实逐步展开矛盾,并得到自己的思考结论。这与西方戏剧理论中说,舞台效果重在展现矛盾冲突,道理一样。这一方法从文字角度看,避免了行文的平与直。而平与直,是文字的教条结论重复。古人总结的起承转合,其中“转”,便是矛盾与冲突的展现,也是最体现行文者思维能力的地方。
如,由行囊的起,写到旅行需要与有无用途,这是承,再写到背负太多走不动走不远,便是转。由转出的矛盾,结尾想到如何用取舍去解决,便是合。切忌,上来就是一个论点,然后一条道写到黑。
在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中,想把上面所有的立意内容,都写清楚不可能。所以想清楚立意,按自己能力,围绕立意主题写,忌发散。与现实对应,是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切忌全是议论,但是,事例要贴切。
文章太短,修辞手法,也不宜多。
重点写取舍,后面可以抒情,排比修辞效果较好。
重点写背负责任,设问反问并回答等修辞效果较好。
重点在轻重与快慢辨证,对比与引用哲理名言效果较好。
比喻、象征、拟人拟物,这些常见修辞,是行文到处,增加句式变化和短语表现力的自然需要,忌刻意。
提示:更多高考作文集锦 2017高考作文题目预测、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高考作文素材请进入高考作文(http://gaokao.2018.cn/zuowen/)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