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7月24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带队走访了校内21个学科专业建设单位,围绕学科专业发展现状、面向“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的调整优化思路与战略谋划,以及对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开展面对面深入研讨,并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提出工作要求和具体建议。
孙其信介绍了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背景意义。他表示,开展本轮研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落实学校2025年党政工作要点,扎实推进学校“学科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和“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预研工作的重要举措。他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要建立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开展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一是应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量子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正在重构学科边界,对国家急需紧缺战略人才培养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适应新的全球性竞争格局。二是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科技前沿趋势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核心命题,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三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学校锚定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统筹谋划学科专业布局,统筹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服务支撑强国建设中贡献中国农大力量。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持改革定力,又要具备魄力、毅力。孙其信结合在面向2035的学科建设与战略布局工作动员会暨“学科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启动会上提出的“强农、壮理、扩工、优文、增医”思路,提出了建议:
一要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力服务强国建设。学科结构决定功能,必须加快建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二要锚定世界顶尖,以国际视野绘制学科蓝图。要有世界眼光和引领世界的底气,立足“十五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研判面向未来的学科形态,既要着力补齐与国际差距,更要在重大科技创新上持续突破,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话语权。
三要突出优势特色,推动特色领域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布局,从自身历史与现实基础出发,精准定位特色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发挥优势学科顶梁柱作用。
四要强化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交叉融合是未来学科创新发展及新学科产生的重要路径,要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为契机,开辟新赛道、新路径,打破学科壁垒,尤其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的交叉融合。
五要瞄准战略急需领域,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作为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
六要精准引进人才,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宁精勿滥原则,集中资源,将培优学科和重点领域引才等需求列为优先事项,并优化人才梯队,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七要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分类建设策略。要深刻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特征和规律,对于培优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等不同学科特征要建立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的资源配置和支持机制。